西北师大“融媒艺术”丝路实践团赴凉州调研 探寻国家级非遗“凉州贤孝”传承密码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6浏览次数:10

7月16日,由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名学生组成的“融媒艺术”丝路实践团,在王眉钧副教授的带领下,怀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走进凉州贤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冯兰芳家中,近距离感受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图片


凉州贤孝起源于甘肃武威,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表演者多为盲人(民间称“瞎弦”),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采用方言说唱结合的形式,唱腔兼具西北民歌的粗犷与民间小调的婉转,节奏随内容灵活变化。作为以“劝善惩恶、宣扬孝道、歌颂贤德”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凉州贤孝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既延续着古老叙事传统,又映照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充满伦理教化意义。


图片


“贤孝贤孝,要劝人贤、教人孝。”冯兰芳老人向同学们阐释着凉州贤孝的核心精神。随后,她现场演奏经典曲目《小姑贤》选段,通过讲述小姑明事理、儿媳贤淑的故事,传递“家和万事兴”的伦理观念,教化意味浓厚。琴弦轻拨间,老人用方言娓娓唱述家庭和睦的日常,唱腔时而婉转悠扬,时而铿锵有力,将人物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故事都来自生活。”冯兰芳说,凉州贤孝不仅传调子,更传做人的道理,“题材里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现实百态,说到底是劝人为善。”


图片


采访中,冯兰芳之子徐昌辉带来原创作品《党的恩情说不尽》。不同于传统曲目的古朴韵味,这首作品节奏明快、歌词朴实,用贤孝曲调唱出新时代生活变化。徐昌辉自幼随母亲学艺,后又师从多位贤孝艺人,他坦言传承是当下最大难题:“现在学贤孝的人太少了。过去盲人学艺多靠贤孝谋生,如今盲人孩子因家庭与社会条件改善,更多选择学习按摩等职业技能。”不过他也提到,技术进步为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以前靠师父手把手教,现在能录音留存,通过微信也能远程交流。”同时他强调,“与学校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进校园授课等方式培养兴趣,效果显著。”


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交流中,冯兰芳母子的深情演奏与坚守故事,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更感受到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团队成员表示,接下来将通过拍摄纪录片、制作融媒体作品等方式,让凉州贤孝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为这项古老非遗注入新时代活力,助力其在传承中焕发持久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