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暑期大学生实践“融媒艺术”丝路实践团在王眉钧老师带领下,一行9人,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传习所,开展调研学习。活动紧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艺实践观,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旨在深入理解丝路文化、五凉文化特色,以及地方性文化对于地方文艺形式的推动路径。
凉州“攻鼓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门元会长对实践团表示热烈欢迎,系统介绍了这门民间艺术的历史与特色。据介绍,凉州攻鼓子主要流传于武威凉州区北乡一带,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是融合了鼓乐与舞蹈的独特民间艺术。它的风格兼具腰鼓的灵动与太平鼓的厚重,表演者身着黑衣白扣、头戴插有野雉翎的黑幞帽,扮相宛如古代武士,舞姿刚劲豪迈,鼓点激昂有力。杨会长特别提到,其“猛虎出山阵”“四门兜底阵”等十多种队形变化,既展现了复杂的编排智慧,也暗藏着古代军旅文化的印记,堪称凉州地域文化的生动缩影。

随后,杨会长向同学们介绍“攻鼓子”服饰装饰的发展变化以及象征意义。服装主体色彩经历了重要转变,沿袭数百年的传统多色表演服,最后被沉稳的黑色所取代,其视觉风格借鉴传统夜行衣元素,这一变化也源于对历史战阵服饰“十三太保衣”(俗称“夸衣”)的考据与致敬。同时,表演者头饰细节也有更新,原装饰扇形白纸花替换为鲜亮红色纸花。据介绍,扇形红纸花的用意是在呼应“行武之人”的历史意象,强化了刚健勇武的表演气质。此外,表演服饰也进行了调整,将核心聚焦于纽扣之上。表演者上衣以56颗醒目纽扣,象征中国56个民族紧密团结,心手相连。
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围绕鼓点节奏的传承方式、当代传承面临的挑战等问题积极提问,杨会长都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让同学们在互动中深化了对攻鼓子的理解。讲解结束后,杨会长还现场表演了几段经典片段,振臂挥槌间,那份独有的刚毅与气势扑面而来,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这门艺术的生命力。

临别之际,同学们希望能留下一份纪念,杨会长欣然应允,为每个人写下了亲笔签名。手握着这份带着温度的纪念,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凉州攻鼓子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更真切的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意义。正如杨会长所说,年轻一代的关注与了解,正是这门古老艺术延续生命力的重要力量。而同学们也在这场与千年鼓韵的相遇中,悄然接过了一份文化传承的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