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上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建构or描述—信息熵增时代的影像理论》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传媒学院教授杨光祖主持,202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
讲座中,吴冠平教授系统剖析了影像理论体系的分层结构,从核心圈层的胶片电影,延伸至第二圈层的数字影像,再拓展至第三圈层的动态数据可视化,揭示了影像技术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他进一步指出,在信息熵增时代,影像呈现出信息噪音、数据退化和均质化等特征,这为影像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吴冠平教授提出了多种创作可能性,包括干预算法逻辑、以“熵”为材料进行创作、时间性生成以及人工智能与共创的探索。这些创新的思路为在场师生打开了新的视野,极大激发了大家对影像创作前沿的探索热情。
在理论建构层面,吴冠平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影像理论发展的可能方向。他强调应以视觉伦理和视觉识别权利重建影像的社会规范,构建可追溯、可解释的图像生成机制,并重申“慢观看”在当下时代的独特价值。这些前瞻性观点对影像理论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最后,杨光祖教授作总结发言,感谢吴冠平教授对同学们的扎实教导。他指出,“讲哲学”素有“照着讲”与“接着讲”之分,前者重文本考据与思想复原,后者贵在承续基础上的理论拓新。吴冠平教授的讲授,正是“接着讲”的典范践行。杨光祖教授勉励同学们要以吴冠平教授为榜样,着力培养深度思考能力与问题意识,提升思辨与学术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