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院长杨华为2024级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4-09-04浏览次数:10


开学第一课,是做好假期与学期衔接至关重要的环节,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开启2024年开学第一课,杨华院长以“‘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主题,带领新同学探讨在新媒介语境下的“新”,并一起来思考新媒体的新课题。


图片

  

“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致传媒学院新同学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目的只有一个,欢迎新同学。看着这么多稚嫩的面孔,我稍微有点紧张,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我当年踏进大学校门的样子,胆怯,忐忑,旁边无人时有那么一点点倔强。恍惚间,已经三十多年,我已经成为西北师大的一名老兵了。此时此刻,我谨代表学院1000多位师生员工,诚挚欢迎各位新同学,你们翩然而至,传媒学院会更加精彩!


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何为“新”?在我的老家,把当季麦子磨的面粉叫“新麦面”,把“嫂子”称作“新姐”,把一个村子里的原住户叫“老户”,移民过来的叫“新户”。在普通话里,人们把刚刚出现的或者比以前更好的事物、技术、概念、状态、现象等等,称之为“新”,比如新中国、新时代、革新、创新,按照语法习惯,“新”字可以放置在前用来修饰,也可以挪到后面用作对象。我觉得,“新”实在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这里的“奇妙”,我套用了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说法,杜威曾经说过,“在所有的事物中,传播是最为奇妙的”(of all things communication is the most wonderful)。


今天,在各位新同学面前,我想试试看,理解一下“新”这个“奇妙的事物”。动机无他,只是“新媒体”或者“新媒介”困扰我们传媒人太久太深了。有学者认为,传媒人之所以有困扰,原因在于“媒介”,是媒介在不断变化,变化了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原本熟悉的世界。可是我觉得,原因也在于“新”,人们偷懒,或者无所作为,轻易地把自己所面对的所有不解和陌生统统交给“新”,殊不知,以“新”命名之后,往往会遮蔽掉我们曾经为之付出的诸多曲折与无奈、努力和奋斗,而且还会冲淡我们面临抉择时的挣扎或痛苦、快乐或骄傲。因此,怎样理解“新媒介”,“新”这个词至关重要,或者说,“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先和各位同学分享一下我亲身经历的几个小片段。我来自农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要到大山里经常讨生活,捡拾发菜,发菜是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野生菌,它的营养价值很高,收购价格自然也贵。在群山里转悠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那么一种东西,想念朋友的时候,能自由地说话,那该多好,什么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寂寞呀无聊啦,都不在话下,瞬间被消灭。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竟然真有这样一种东西,叫大哥大,手机的前身。后来上学,听周围的同学说,从师大门口坐3路车能到西站,从西站再坐1路车,就能到火车站,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汽车不是哪里都能去吗,为什么要坐1路车或者3路车,才能到达目的地呢,直到坐过几回后,才明白线路问题,才清楚公交车的特殊性。大学毕业,我留校参加工作,与兰州有了另一种缘分。大家知道,兰州是一座大城市,人口四五百万,黄河穿城而过,东西狭长,南北局促,从上学到工作,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工作30多年了,我乐在其中。


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手机是媒介,公交车也是媒介,大到一座城市,还是媒介。从事传媒教学之后,我逐步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我们与媒介为伍,我们就生活在媒介当中,甚至可以说,媒介就是世界。但我更想表达的是,于我而言,手机是新的,公交车是新的,城市也是新的,即使它们早就在那里,存在了几十年,一百年,或者几千年,但依然是新的。我相信,恰好就是这样一个个的“新”,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色彩,“新新不息”。


由此,在我们传媒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新媒介”语境下,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新”:


“新”是底色,是常态。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新媒介”,每个民族都会面对他们的“新媒介”,每一个人都会遇见自己的“新媒介”。大家知道,一百多年前有一本杂志《新青年》,由一个名叫陈独秀的人创办,它的历史威力实在是太大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都与它有着莫大的联系。《新青年》是“新媒介”,毫无疑问,家长为同学们刚刚高配的手机也是“新媒介”,既然时时处处皆“新”,我们没有必要为之徒增烦恼,寻常心对待,不追逐,不溢美,便能守住底色。


“新”是异色,是变化。在座各位和我相比,不会诧异公交车,不会被大城市弄懵了,你生命中的“贵人”和我人生中的“贵人”不一样,我的“新媒介”和你们的“新媒介”不一样。话说回来,世界多姿多彩,人生漫无涯涘,本应不一样,“新媒介”注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我们没有必要为谁摇旗呐喊,君子处变不惊,良禽择枝而栖,十八般武艺在手,永远在路上,方能织就异色。


“新”是本色,是守正。“新”既是“媒介”的起点,也是“媒介”的终点。作为“起点”的“新”,能让媒介拥有战无不胜的力量;作为“终点”的“新”,能让媒介拥有超凡脱俗的品质。每当“新”媒介的浪潮来袭,有时候我们拥有应对之法,有时候我们却来不及做准备。AIGC狂飙骤降,文生视频大行其道,图生视频咄咄逼人,面对甚嚣尘上的网红指摘,面对社会上的风言风语,传媒人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放弃梦想,“天生丽质难自弃”,传媒人自有传媒人的本色,只要遵从初心,就能抱朴守正。


最后,我想说,对你我置身其中的媒介发展和传媒教育而言,“新”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勇于面对的问题。既然彼此遇见,就不要搪塞、退却或逃避,而是要迎难而上,圆满解答它。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一往无前。我坚信,求真向善尚美的传媒路上,理想的火苗从不熄灭。


絮絮叨叨,与同学们共勉,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祝愿同学们在西北师大的日子里,能够脱胎换骨,练就一身敢闯敢拼、能打胜仗、在传媒领域所向披靡的好本领。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