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肖崴导演应邀作《纪录的力量——纪录片的分类和时代价值》学术讲座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3-05-16浏览次数:78

2023年5月15日14:30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部总导演、传媒学院校外研究生导师肖崴应邀为传媒学院师生作题为《纪录的力量——纪录片的分类和时代价值》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传媒学院副教授孙璐璐主持,在4号教学楼演播厅举办。传媒学院研究生和部分老师现场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肖崴导演紧扣讲座主题,对纪录片创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纪录片创作在实操之前,首先要进行思想认识层面的梳理和准备,不仅要充分熟悉和了解被拍摄的内容对象,也要了解其所在的历史、文化、地理语境,这些纪录片创作前的准备工作涉及了走访相关专家、充分的田野调查、实地调研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现实语境所构成的地域空间和地方文化传统的生成机制的整体把握。尽管纪录片“捕捉”的是现象世界,但是纪录片的张力却能够超越现象而直抵本质。




正如本雅明认为真实是艺术品灵韵的最高标准,肖崴导演认为真实性不仅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也在方法论和理念层面呈现出两个层次的追求,第一是客观真实性,第二是主观真实性。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通过“客观”纪实的方式,表现的是创作者主观创作后对于客观世界的呈现,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的缠绕交错最终体现在观众内心产生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情感体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纪录片技术层面的“玄”和“炫”,然而纪录片创作是一个抽丝剥茧、去伪求真的过程,朴实的招式具有比“花拳绣腿”更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感。肖崴导演还以《绝笔》《发掘记》《书简阅中国》《1950他们正年轻》等不同题材纪录片为案例,细致分析了创作与表达的关系以及纪录片的价值如何体现。肖崴导演认为,正如“道”与“器”的关系一样,纪录片是“器”,纪录片呈现的是“道”,即要把纪录片当成手里的一支“笔”,用这支笔书写好中国故事,传达真挚情感。



肖崴导演特别强调,纪录片创作的前期策划至关重要。这要求创作者不断充实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纪录片的核心是“道”——思想和价值观的确立和延续,换言之要通过被纪录的事物去还原其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肖崴导演鼓励各位同学要积极投身实践,多关注时代变化,本着创新意识,主题明确重心清晰,以身边最熟悉、最能引发自己感触的人和物作为对象,让他们作为“始终在场”去呈现和还原鲜活的现场。



肖崴导演结合自己的人生、工作经历通过启迪心智、引发共鸣的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了他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对于纪录片创作的长期的思考,展望了纪录片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孙璐璐老师对肖崴导演表示感谢,认为整场讲座精彩详实、内涵丰富、精彩纷呈、干货满满,是一场高品质学术盛宴。整场讲座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肖崴导演不仅讲述如何用纪录片言说,而且结合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将心灵全然投入纪录片创作,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并行,哲思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