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8点15分,西北师范大学校博物馆前传媒学院学子有序列队。春寒料峭时,馆前的丁香初绽,吐露芬芳,百年核桃树的枝条重新泛起绿意。春日的风度映衬着传媒学院新到来的面容,展现出无限生机。在辅导员老师和博物馆志愿者的有序组织下,同学们相继进入馆内,一同见证百廿岁月的厚重积淀里一代代西师人在陇原这片古老而肃寂的土地上点点拾起的文化瑰宝。
馆内灯光昏暗,庄重肃穆,映入眼帘的是学校50年代末建成的校大门模型,其上“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熠熠闪光。此为1947年黎锦熙先生在《国立西北师院同学毕业录》中所写,勉励着无数西师学子学术端正、做人高洁。
整个参观为避免拥堵喧哗分批次按不同顺序展开。首先来到的是三楼的和谐自然——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地矿标本展览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同学为大家讲解生态的演变与生命的历程。除逼真的复原模型外,陈列在展馆内的各种化石标本引发了同学们的赞叹。化石与地矿标本是地矿标本室的延续,包含了来自民主德国等27个国家赠送的珍贵岩石标本200余件,采集自甘肃永靖县刘家峡的距今1.1亿年的禽龙化石骨架,甘肃其他地区的远古珍贵稀有动物化石等。黄土的痕迹被玻璃展柜封起,注目展品,仿佛能看到穿越时空的生命为历史注疏。馆内分类陈列的标本也是本层的亮点。这是生命科学学院教研实验和展示成果的重要基地。这些标本内涵丰富,种类齐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位于二楼的是民俗物件、历史文物和艺术臻品展馆。馆内整合了美术学院和图书馆所藏的千余件珍品以及同时期我校美术学院教授、同学的优秀作品,见证了我校百廿文化,亦是我校美育的坚实基础。从石器时代到明清的甲骨文残片、货币、器皿等吸引了一大批同学的目光。这是1953年建成的历史系文物陈列馆的薪火相传,这些文物多是历史系师生捐赠与单位购藏,也有来自兰州大学的赠予。
最后来到的是一层的甘肃彩陶馆和麦积山雕塑复制品艺术馆。这些复制品栩栩如生,能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来自古老石窟的魅力,厚植文化自信,亦使甘肃地区独特的艺术审美和精湛技艺感染参观者,源远流长的智慧与工匠精神在震撼之中得以弘扬。
参观结束,同学们被学校的深厚积淀和文物传递出的伟大历史所深深折服。这座跌宕中顽强生长起的伟大馆藏作为我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深厚土壤,感染着更多西师学子紧跟经济文化发展、为满足社会历史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