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讲堂 | 著名学者黄乔生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线上学术报告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2-04-30浏览次数:117

2022年4月26日,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黄乔生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西方‘红学’”在中国——〈红与黑〉的中文翻译》的线上学术报告。


图片


黄乔生教授的报告视野开阔,立意甚高。他主要以他的老师赵瑞蕻先生的《红与黑》的翻译为例,结合国内多位学者《红与黑》的翻译,多角度、多层次地讲解了《红与黑》的翻译情况,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黄乔生教授对《红与黑》的艺术成就,以及如何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做了非常精彩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文学的经久魅力。


黄乔生教授说,赵瑞蕻先生将“于连”译为“玉连”,究其缘由,其一是人物性格的差异。其二是与《红楼梦》相关联,可提升《红与黑》在国内范围的知名度。他讲到,当时有关《红与黑》思想主题的多元化阐释,激发了赵瑞蕻先生与学生的激烈争论。思想主题涉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阶层的矛盾、平民阶层如何改变命运等诸多方面。这可能也是赵瑞蕻的《红与黑》翻译中断的一个原因吧。近几年,赵先生的几位弟子补译了全书,近期将会出版面世。


黄乔生教授也讲了《红与黑》出版之初,并未受到欧洲作家、学者们的认可。经过时间的淘洗,它巨大的艺术魅力才被人发现,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并诞生了西方的“红学”。黄乔生教授认为《红与黑》在于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倾注了司汤达自身的情感,极具超前性并引领了时代。对这个人物,黄乔生教授也做了深入分析,并没有像有些学者那样简单的否定,他讲出了于连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时代巨变时的人性裂变。谈及有关《红与黑》翻译的相关问题,黄乔生教授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是一种过于归化的翻译,而赵瑞蕻先生的基本是直译,更加切合原文。


图片


报告由传媒学院杨光祖教授主持。报告会后,黄乔生教授在线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师生们围绕《红与黑》译本的翻译与具体文本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