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讲堂 | 北京师范大学张柠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1-12-13浏览次数:124

2021年11月24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张柠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了题为《形式演变与现代诗意的诞生》的学术讲座。学院百余名师生在线聆听了张柠教授的学术分享并与其进行了互动交流。

报告中,张柠教授从古诗的形式秘密、古典诗意的发生学、现代新诗的发生和新诗发展的阻碍四个方面对诗歌形式的演变和现代诗意的诞生进行了系统的讲述。首先,传媒学子在张柠教授的带领下,通过诗歌形式的基本要素——节奏入手,认识到了古典诗歌形式的生理学秘密。其次,张柠教授通过节奏的熟悉化、关系的熟悉化以及古典诗歌中原初诗意和次生诗意的反常化情形的辩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古诗诗意的发生。最后,张柠教授在现代新诗经验基础变化和形式要素变化的基础上,借助胡适、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海子等诗人及其作品,进一步分析了新诗发展所面对的阻碍。

报告最后,张柠教授指出,诗歌矛盾是最敏感的监测器。近一百年过去了,新诗在对现代人的经验的诗学表达上,没有形成诗歌晶体,更没有形成整体的诗学观。中国的现代诗歌至今没有实现现代化。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诗学教育、传播、接受机制有问题。现代汉语诗歌语言作为这个时代最浓缩的精神容器,需要更好的教育或教学环境、更高超的讲解能力、更有效的分析技术和更好的传播媒介。然而,做到这一点的最大困难在于,诗歌写作、教育、接受的逻辑与整个当代文化的逻辑不相容。所以,人们依然在怀念、背诵古诗,他们或者摹写古诗,或者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古典深意。社会的现代化与物质上的现代化实现起来并不难,在这方面,今天中国的城市已经比发达国家都显得更“现代”了,但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精神的现代化,却需要更为漫长的过程。

此次学术报告由传媒学院杨光祖教授主持。报告会后,张柠教授在线解答了学生们的提问,师生就中国现代诗歌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