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21-06-24浏览次数:610

当前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

 

徐兆寿

 

 

电影到底是什么?是工业?是技术?还是艺术?

 

我想,这本来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但是,在今天它基本上变成了工业和技术活。唯独不再是艺术。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奖上,中国大陆的电影已越来越失去竞争力。一位嘎纳电影节的评委说得很清楚,中国大陆的导演非常重视票房价值,所以,便导致两个结果:一是注重娱乐性,严肃的探索性的电影越来越无人问津;二是重视本土性,只关注大陆本土民众的喜好,而缺乏向国际进军的眼光。说透了,其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当前电影艺术缺位。

 

电影与文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创造过程。电影几乎是将过去所有的艺术都能综合于一身的一种艺术,所以,它也需要众多艺术形式的参与:表演、文学、绘画、音乐等等。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设备:摄像、灯光、录音,甚至常常动用汽车、飞机。如果要把一部具有想象力的文学变成电影,它的投入是巨大的。这就使电影成为当代最昂贵的艺术。但它归根结底仍然是艺术。虽然它投资巨大,所以也需要高回报,但这并不是说它成了工业;虽然它需要高清技术、3D和动画技术等等,使人们一饱感官上的享受,但它也不是技术。它们都在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然而,从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的情形来看,电影过分地强调了技术。一些电影人和评论家都认为,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技术。我们没有过硬的3D技术,我们不能完成大场面的制作能力,我们不能……不错,电影需要技术,就像一个作家需要一支笔或一台电脑一样。但是,有了它们,我们会如何?最近,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一些电影在3D技术和情节的设置上都与国际上一些大片“接轨”了,可以看出,在这些方面,我们不难达到“国际水准”,但是,在看过这些影片后,你只有一种感受:炫技!除此之外,便是“糟透了”。

 

那么,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目前电影存在的问题,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对形象塑造的轻视。就拿《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这部影片来说,要表现的人物形象重点有三个:狄仁杰、尉迟真金、银睿姬,但看上去至少还有沙陀忠、元镇、霍义,甚至武则天。在短短的133分钟里,导演要通过这么多人物之间的追逐、打斗来塑造众多形象,这是极难的一件事。应该说,情节的安排还是非常紧凑的,但是,导演似乎并不是为了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而是为了炫耀视觉上的奇效,这就使人看完这部影片后不免长叹一声:艺术被终结了。

 

在电影史上,有一些形象是让人永难忘记的,如《魂断蓝桥》中的陆军上尉克罗宁和芭蕾舞女郎玛拉,《罗马假日》中的安妮公主,《卡萨布兰卡》中的里克和伊尔莎,《雨人》中的哥哥雷蒙,《阿甘正传》中的阿甘,等等。这些电影在今天来看,它没有什么3D技术,没有什么大片理念,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可是人们经常怀念他们。只要电视或剧院里还放这些影片,人们一定还会去追逐。很多人把《魂断蓝桥》至少看过六七遍,可仍然不够。这些经典电影在今天算得上是小制作了,但为什么就不能再产生这样的人物形象呢?终其原因,还是我们对技术太崇尚,而对形象的塑造过于轻视。

 

其次是对电影主题的轻视。这是电影的深度。电影的深度其实也就是人性与社会的深度。一个编剧或导演有深度,那么,电影便有深度,反之,则只好在3D效果和娱乐方面下功夫。因为对人物形象的轻视,则必然导致在人性深度上的欠缺。很多观众不知《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现在的很多电影都是如此。年轻人对《人再囧途之泰囧》和《厨子戏子痞子》等电影很热衷,也能看出来它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但是,电影主题被娱乐彻底解构了。我们很难看到中国导演在表现和挖掘人性深度上的力作。应该说,电影《白鹿原》有小说为底本,可以对白嘉轩和田小娥这两个形象进行深刻地反映,但是,正如网友们戏说的那样,变成了浮浅的男女故事,与小说的深度简直是天上地下。我们也很少能看到直面现实,反映当代人存在的深刻力作。一说到这个主题,很多人马上就想到新闻式的现实揭露。这只是浅层次的,深层次的应该是对此种存在的深刻揭示。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沉默的羔羊》以及《本能》等电影的震撼。那样对人类心理与人性深层的表现在文学中早就有了,但在电影中我们还很少看到。《辛德勒的名单》、《铁皮鼓》、《生死朗读》等反映纳粹主题的电影不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主题的揭露、反思上,还有对人性深刻的挖掘。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根据文学改编而成的。中国也有一些深刻反映人性主题的著名小说,但我们没有看到它们被拍成电影。从这一点来讲,中国电影要达到中国文学的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一些导演会用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等方式为由来解释,这也许是一个理由,但并不是充分理由。近两年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中有两部是小制作电影:《他们俩》、《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前者是描述两个已经退休的音乐教师对待爱情、疾病和死亡的电影,后者是一家人如何对待爱情、亲情、友情、谎言、信仰的电影。两部电影所要表现和揭示的都是人类一些高尚的情感,几乎都是写实的,毫无夸张,但那种人性的高度是中国目前的电影所没有达到的。这样说,并不是我们不能达到,而是我们对电影主题的轻视导致我们无法靠近深刻的主题。

 

再次是对细节的轻视。目前中国一些导演在拍大片的时候,一直以好莱坞电影为榜样,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也在努力地与世界看齐,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大制作电影。甚至我们的导演在表现杀戮的残酷场面上也不想输给西方。对电影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是,当我们的导演们迷信于技术与方法的时候,就成了真真切切的后殖民情结。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大片,但立得住脚的极少。于是,我们会看到,中国一流的导演在这些影片中失语了,茫然失措了。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散失了他以往对艺术形象的细致刻画,陈凯歌在《无极》中几乎使他丧失《霸王别姬》、《梅兰芳》给他带来的艺术声誉,只有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依靠了刘震云的小说以及编剧才不至于跌倒。至于一年来上演的很多电影,如大做宣传的《血滴子》、《天机·富春山居图》、《毒战》、《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在细节的处理上几乎说是漏洞百出、虎头蛇尾。

 

在大片鏖战的时代,导演可能对小制作的电影不大看好,但事实上,小制作的电影才能见出导演的功夫。比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是他在拍大片被人诟病时的小制作电影,但是,人们对这部影片给予好评,原因是这部影片在形象塑造、细节处理方面打动了观众的心。再举奥斯卡获奖影片《他们俩》,这是一部靠细节打动人心的作品。《他们俩》中的两位老人分别由《红》、《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等影片中的主演特林提格南特及《广岛之恋》女主角埃玛妞·丽娃出演。从获奖的情况来看,人们显然对女主角的表演非常欣赏。的确,安妮被表现得非常有性格、有格调、有尊严。在一些细节表现中,埃玛妞·丽娃似乎真正地溶入了人物和背景之中,她就是安妮,安妮就是她。似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以及每一句言语都是精心设计的,但又毫无做作之痕迹,仿佛他们俩人就是那样生活,直到死亡。所以,女主角获得几项最佳女主角奖。

 

最后是对电影艺术的轻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以票房为最高评价尺度的今天,导演们的追求便是利润、金钱。从那些一流导演拍大片的经历来看,他们都曾经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也许胜了,但在艺术的探求上失败了。《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高票房,但是,它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却值得考量。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这部电影只是一份难得的快餐,它在这个娱乐至上、大众文化空前高涨的时代留下了一个符号,也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却是一个相对的存在。这部电影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票房,相反,它有些冷落。网上到处都是批评的声音。老实说,这部影片在细节处理上也有不当之处,如结尾加了赵本山和小沈阳的戏份有些生硬和做作。但是,它在艺术上的探索并不是大众感兴趣的,它也许只是艺术家和电影评论家的“小事”。这使我们想起1980年代朦胧诗的遭遇。那时,很多人也看不懂,便大加批评。但诗人们有自己的坚持,诗评家谢冕等人也大力倡导,朦胧诗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就是今天王家卫的遭遇。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执着的艺术追求,不应该被利益打倒。真正的评论家也应该激赏艺术的探索。

 

一说起1980年代,凡是经过那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会热血沸腾。那是一个艺术探索的时代。单就那个时代最热的文学来讲,诗歌流派一夜间如森林般崛起,小说的先锋精神浩浩荡荡,虽然很多流派也在一夜间消失,先锋小说也在1990年代改弦更张,但是,从今天来看,那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就在这种先锋的艺术探索精神。不可否认的是,今天这样一种精神失落了,文学式微了。热起来的是影视,但是,影视被娱乐和利益收买。中国影视界的先锋精神再也不能像1980年代的文学那样自由盛开。


除了以上所讲的这些问题外,电影在艺术发展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语言的粗糙化、故事的类同化等,这些问题是在中国电影迅猛发展中被拔苗助长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在被市场影响下的种种迷失。若这些问题不能被更多的影视艺术家所认识乃至自觉改变,那么,中国电影的发展便会走向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