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传播六艺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19-11-09浏览次数:192

118日上午8点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承办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第二期培训班开展了以“电影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传播”为主题的培训讲座,本次培训讲座于教师发展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传媒学院院长、全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徐兆寿担任主讲,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教师参加本次培训讲座。

  

  

徐兆寿表示,近年来,当下文学创作不断式微,而电影的势头逐渐变强,经典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忠于经典,忠于文学。谈及文学与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徐兆寿指出,电影必须与文史哲大传统合流,适度往回走一些,才能建立深厚且独特的艺术范式。

  

  

讲座中,徐兆寿例举了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几个阶段,特别指出左翼电影时期第一次把电影与文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互文关系。到了新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由“忠于文学”迈向“忠于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电影迈向市场化、国际化。随后,徐兆寿提到了新世纪文学改编电影的问题与忧虑,他认为,传统文学不受人们重视,而更在意网络文学和商业文化,这体现出价值的弥散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然而电影的发展也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好时光,市场的强力加入使中国走向世界电影大国,影视学科在高校蓬勃发展,自身的学科范式和电影美学理论正在建成。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一位老师问道:“短视频能否与文学和人文精神很好的结合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徐兆寿以景深作比,肯定了短视频能够与文学和人文精神结合的现象,他指出,随着人文精神的修养越来越高时,景深逐渐加深,人们在拍短视频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注入其中。

讲座最后,徐兆寿强调,电影即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书写文明”逐渐转向“视听文明”,“文以载道”逐渐转向“影以载道”,只有电影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内容,电影才能成为传道者,才会真正走向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