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学院(新闻学院)举行纪录片《耶什格岔的春天》研讨会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44

2015年4月1日下午,由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主办的纪录片《耶什格岔的春天》研讨会在传媒学院学术会堂举行。本片导演、张掖电视台专题部副主任赵国鹏专程参加。学院院长徐兆寿、副院长杨华、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德祥,教授孟子为,副教授任志明、冯晓临、任儆等与传媒学子共同探讨《耶什格岔的春天》的得失瑜瑕。

研讨会开始,全场观影《耶什格岔的春天》。赵国鹏导演在放映结束后讲述他的创作理念时提到,纪录片电影是他表达生活态度的一种途径。这部纪录片电影展现出的温情和不温情都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电影里的春天,也只是牧民千千万万平凡春天中的一个,里面日复一日的牧民生活并不会因为观影结束而结束生活中无休止的苦恼。

孟子为教授评价时认为,在如今纪录片创作时常见的使用解说词模式下,《耶什格岔的春天》摒弃这一制作模式,摆脱了因采用解说词产生的说教性及引导性,让本片显得十分从容,并对在座学子提出建议:“拍摄时不要着急,不要等到剪辑时才发现缺少镜头,在画面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解说词,其引导意味会变强,因此不使用解说词的《耶什格岔的春天》呈现出的效果才像是一部真正的纪录片。”

任志明副教授认为,《耶什格岔的春天》向观众展现的是人们在裕固族固有印象之外的另一种生活风貌,促使观众对裕固族牧民紧紧依赖气象的生存状态产生更深的思考。本片的成功有赖于导演真实情感的融入、情绪的掌控以及情景的刻画。

徐兆寿院长认为,对于甘肃第一部没有使用解说词的纪录片,《耶什格岔的春天》是纪录片创作路上的一种先锋探索,一种有益尝试,学界可以用更开放的胸怀去探索不同的创作模式。纪录片的传播需要用更开放的视角,纪录片的定义各有不同,文化属性里的不同不需要同化,我们的纪录片在走向国际时也可以走出我们自己的风采,艺术无止境,它永远需要业界人士孜孜不倦的探寻。
                      (文:吕家碧;图:孙哲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