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下午,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西北师大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承办的《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大专家楼会议厅举行。来自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及主创人员齐聚一堂,就纪录片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现实意义等展开热烈讨论。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李并成,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彭岚嘉,甘肃省委党校教授、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光祖,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怀璞,甘肃广电总台总编室副主任王安,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刘俭云,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杨晓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教授王元忠,河西学院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玉民,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玲,《中国青年报》驻甘记者站站长张鹏,《丝绸之路》杂志社社长冯玉雷,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诗人来鑫华及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师生100余人进行了四个多小时的研讨。《河西走廊》总撰稿邓建永、总统筹孔丽丽专程来兰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主持。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甘肃日报、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兰州晨报、兰州晚报、西部商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研讨活动。
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部史诗
“沉寂已久的丝绸古道在新世纪等来新的机遇,河西走廊重回人们视野之中,如此高的关注度理应感谢这部《河西走廊》的诞生。”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彭岚嘉如此说道。他认为,这部纪录片通过运用国际化视野的表现手法,将古代商品交换、宗教信仰、技术创新、文化实践、文学艺术做出发展贡献的河西走廊多层次的表现了出来。通过重绘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社会条件,将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一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此战略化的眼光也是《河西走廊》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甘肃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影视剧审查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党校教授杨光祖认为,《河西走廊》全片并没有仅仅局限在“河西走廊”这四个字上,主场通过这四个字思接千载,视通古外,或者说是在用这种方式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中国丝绸之路史。《河西走廊》绝对是一个有宏大报负的纪录片。主创人员想通过讲述,突破中国,讲述世界历史。影视性、虚拟性、客观性、娱乐性很强,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纪录片。它试图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呈现一个全新的、纵深的、立体的河西走廊,是一部大主旋律纪录片。时间空间跨度大,现实性强,学术性、现实性、历史感不够。纪录性不是很强,但是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纪录片,值得肯定。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俭云教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阐述了河西走廊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河西走廊确实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地段,甘肃人应该增强信心,紧密筹划,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而纪录片《河西走廊》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窗口和契机。
河西学院传播学院院长王玉民教授评价《河西走廊》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发掘的纪录片。它用电影化的手段再现历史场景,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解说词简明,通俗,流畅;画面美轮美奂,精心雕琢,把厚重的河西历史文化呈现了出来。同时,《河西走廊》也引发了他关于教学的一些思考,受益不小。但是,令他感到不足的是,有些地方时空转化有点突然。
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玲认为,《河西走廊》在创作理念上饱含感情,既兼顾了家国情怀,又流淌着人们丰沛的情感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审视,它突破了以往宣传片固有的本土逻辑,在展现出甘肃之美、西北腹地的绿地美、波澜壮阔又厚重的人文美的时候又充分体现了整个区域的文化底蕴内涵,这样的全球逻辑,在兼顾本土受众之时又吸引着更多的全球受众。
《河西走廊》的成功,或许就像《河西走廊》总撰稿人邓建永在介绍时说的那样,“河西走廊本身就是一部史诗。如果要再做一部这样的片子,再做这样的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谁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于我而言,河西走廊之外别无其他。”
纪录片创作在争议中前进
就纪录片中出现的历史情景再现这一创作方式,甘肃广电总台总编室副主任王安提出疑问,他认为作为纪录片应具有文献性和史料性双重价值,文艺作品在流传千百年之后会成为历史资料供人参考,艺术想象这一方式并不严谨,必须要有史可查,纪录片应谨守真实客观,排斥想象。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杨华阐释情景再现一词时表示,从受众角度来看,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需要戏剧表现,《河西走廊》运用比较高超的拍摄和编辑技巧使文化表征出来,对历史情景的再现是让表演进入纪录片成功的里程碑式的案例。区别于七八十年代对纪录片的循环式播放,新媒体时代,在让年轻的受众逐步建立起对纪录片的信任的过程中,使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完成具有宣传使命又兼顾厚重人文情感的《河西走廊》是值得致敬的。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与传媒学院院长杨晓峰教授说,《河西走廊》的摄制给纪录片拍摄开创了新的能指方式。他认为这部片子的文字稿本非常优秀,生动地诠释了纪录片创作稿本制胜的这一业界共识。同时他还表示,这部纪录片也给了他在教学方面的一些积极启示。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李丽认为,传统的纪录片太过写实,吸引的受众人数太少,在基于生活基础上艺术想象的虚与实相衬,会给纪录片带来更大的张力。
穿越河西走廊,走向世界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元忠教授认为,《河西走廊》不仅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话语中心地带将甘肃自己的话语权找了回来,而且开始重新发现和叙述甘肃,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开拓。同时,他还讲了这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李并成认为,体制鸿大、构思精良的《河西走廊》在引起人们关注之余,将会是推进甘肃文化经济创新发展的一次有力推进。河西走廊对我国来说,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今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重启河西走廊的发展之路,将是甘肃通往国外发展的第一步。河西走廊艺术上的巨大辉煌以及完善的古城遗址都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丰厚的文化资源值得不断挖掘。丰富的有色资源以及新能源在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之下将会带动河西走廊、带动甘肃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认为,《河西走廊》的摄制和播出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缩放到河西走廊,又使人们对敦煌的关注扩大到河西走廊,使河西走廊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间,将会给丝绸之路、给甘肃带来大发展大繁荣。
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认为,《河西走廊》是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原先空洞的河西走廊的概念通过这部片子变得立体生动,在历史、地理双重角度的解读下,能够让观众不自觉地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上河西走廊的波澜壮阔。《河西走廊》的推出更是一次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发展,在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同时品读《河西走廊》,能够反证出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性。河西走廊作为地貌景观大观园,同时又是历史文化上的大博物馆,它多姿多彩的文化属性一览无余,将成为促进甘肃建设发展的重要支点。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走丝绸之路,感受时空在身上划过的痕迹,就像穿越了一次,此次《河西走廊》的播出将重拾人们心中对西北的渴望,感受这一片地域带来的美妙,旅游人数的缓步增加,将会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步。
甘肃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怀璞教授、中国青年报驻甘记者站站长张鹏、诗人来鑫华以及西北师大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教授李燕临、副教授任志明、李丽、冯晓临、陈积银、李红、赵丽瑾、陈旭红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纪录片谈了自己的看法。
(文:吕家碧;图: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