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重返经典》电视大讲堂第九讲在传媒学院(新闻学院)演播厅开讲。第九讲——《1994的光影世界:20部经典电影的20年闪回》,由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副教授任志明主讲。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李杰副教授以及企业家、自由撰稿人冯云女士参加了此次讲座。
任志明老师回顾1994年,用光影视界对那个年份重新定义,他说道:生活本来无意义,人生本来无意义,但是电视电影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让生活变得有轨有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1994年发生了很多事情,无论是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道路,还是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逝世,都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而电影带来的斑驳世界让时间重新开始,“那个从未见过的,但无所不在的上帝,他疯狂地爱上了电影。如果仔细观察、深入探究,就会发现1994年是电影经典年。”影迷们顶礼膜拜的电影在1994年盛放,从《肖申克的救赎》、《狮子王》、《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这个杀手不太冷》等欧美片算起,直至国内的《活着》、《饮食男女》、《重庆森林》、《东邪西毒》、《大话西游》等经典电影,都证实了1994年是电影的黄金年,是世界电影大丰收的一年。任志明老师用A到Z共26个英文字母去翻译、解析、概括1994年电影带来的感动,最终带来关于电影审美视野、人文情怀以及文化走向的解读,主题各异的电影里描绘的共同命题是救赎,色调尽显却仍以悲悯为主,浓缩的人性成为电影的总体格局,博大厚重的情怀在电影里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小人物的小故事直指人的心灵,让人更像人,更是人。流通的关于自我救赎与自我完善的血液让文化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
互动环节,现场同学就电影中在面对未知的恐惧时如何走出困境的束缚、94年的电影与以往电影的不同等问题向任志明老师提问,任志明老师做以精采的解答。新闻中心李杰老师在互动过程中表示,作为受众,学生要学会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思考重返经典的意义以及什么才能称之为经典。1994年电影世界里太多经典,时至今日不要就创作而谈创作,要把它放在创作的年代去理解其背后深沉的意义,94年电影之所以重提,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类型电影在这一年更加完善,成为后来电影创作的标杆;叙事手法上的贡献,94年电影中擅用平行叙事,成熟的叙事技巧帮助故事更完整,中国电影难以走出国门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叙事手法上的不完善;影视语言上的完善和推进,现在电影技巧在不断提高,但是经典却很难超越,影视作品主要依托影视语言传达,这是评价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冯云女士以“时光、经典、成长”为关键词发表了自己的感受:经典是恒温于时光的东西,面对经典,我们在膜拜之外很难去复制、超越,但是要学会在重温时发现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元素。经典并非是完美的,必定是有瑕疵的,它们都反映了特定时代下人们的情感诉求,用电影语言表达了那个年代的情绪,独有的风格变成了电影难以复制的魅力。
最后,任志明副教授教授为在座学子提出建议:经典从不完美,永远也不会有完美的经典,所以学生们要大胆去创作;拍电影要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他人,自己先投入感情才能让观众投入感情,能让自己哭出来、笑出来才能让观众达到同样的效果。
(文:吕家碧,图: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