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论坛系列活动:著名作家、导演柴春芽影视作品报告会

来源:传媒学院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63

我的乡愁 我的家园

著名作家、导演柴春芽影视作品报告会

 

11月22日下午两点,著名作家、导演柴春芽莅临我校,以《我的乡愁,我的家园》为题做影视作品报告会。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德祥主持报告会,团委书记赵洁与200余名传媒学子聆听报告会。

柴春芽导演现场播放了个人担任编剧与导演的电影《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电影讲述了女大学生尕桂在失意之时打算回到家乡寻求希望,但是回家之后却看到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水、火、风四种死亡方式,她很受打击,最终绝望地走向故乡传说中的湖。

导演说这是一部哲学电影,“很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说看不懂,这部电影就是没有具体的情节,只需靠感觉去体会。”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缓慢地带你进入每个人内心的世界。”

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说这部电影是“很有诗意,有语言探索的片子。”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是观众找不到正常的发生顺序,它的文学性很强,而且具有有诗一样的画面,是部“诗电影”。网友说“导演打破线性讲述思维,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柴春芽这样看待他的作品:这是一部哀歌或者挽歌性质的作品。对我而言,最近十年来的城镇化运动几乎全部颠覆了中国乡村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信仰。当我有一天发现,自己在城市里其实是个异乡人的时候,我想返回故乡,结果却是,故乡已死。但是,对于我这么一个信仰灵魂轮回和天堂地狱之说的人,当物理层面上能够安身立命的居所不复存在之后,我愿意去寻找一个超物理世界的栖息之地。于是,我就试着以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来结构这部电影,并以此为主题,探讨死亡的现象与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其实是一部哲学电影。另外,由于电影的叙事一直保持在一种意识流的层面上,现实与幻象频繁交叠,这就使得电影又像是一部诗电影。

在与学生的现场互动中,柴春芽指出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有时带着片面性,他说自己以后的作品会更有想象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原创力。他说电影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工业,国内很多电影无法入围国际电影节是因为导演缺乏独立思想,我们的电影要提升竞争力就要从想象力和原创性入手。

【柴春芽】简介

柴春芽,被台湾文坛称为“青年大师”的本土作家,被称为《南方周末》文字最好的摄影记者。1975年出生于甘肃陇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政法系;曾在兰州和西安的平面媒体任深度报导的文字记者,后在广州任副刊编辑和图片编辑;2002年进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先后任《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和《南方周末》驻京摄影师;曾有摄影专题《沿途的秘密》参展2004年平遥国际摄影节;2005年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一个高山牧场义务执教,执教期间完成大型纪实摄影《戈麦高地上的康巴人》。在此之前,曾经多次游历卫藏、安多和康巴三大藏区;著有小说《西藏流浪记》、《西藏红羊皮书》和《祖母阿依玛第七伏藏书》(均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寂静玛尼歌》(《西藏流浪记》简体)。

《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是一部诗电影,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首作奖、第3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获得评审团特别提名奖,入围第9届北京独立影展、第48届台北金马影展、第41届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30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入围维也纳电影节的主单元、入选第57届伦敦电影节和2013年德国法兰克福“感动中国”电影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