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讲堂|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陶东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22

   9月18日上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陶东风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如何理解作为思想实验的文艺》的讲座,讲座由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光祖教授主持,传媒学院副院长赵丽瑾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晓军教授参加讲座活动。


讲座上,陶东风教授以“电车难题”这一思想实验为引言,导入到传媒学子所熟悉的威廉·斯泰伦《苏菲的选择》和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等电影作品。从创作角度建立的思想实验室,得出思想实验与文学艺术之间拥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即伦理、道德选择的困境,因而我们可以取消科学与文艺之间二元对立的工具性分析。之后从读者阅读角度建立的思想实验室,通过爱德华·达文波特、大卫·伊根、埃尔金等众多学者及其主要作品、经典思想实验内容,来论证文学艺术作为思想实验而言,并不具备具体的目的,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最后,陶东风教授对实验室以及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中涉及到的情景设定与变量控制进行阐释,最终得到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思考的盛宴以及我们在进行思考盛宴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文学这一命题的答案。即文学作品总在描述不凡的事件,所以文学不仅引发我们的思考,还引发我们思考在现实不被重视的话题等等。

讲座现场,同学们踊跃互动。陶东风教授首先就“西方学者的审美意识形态进入中国后是否出现合流”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他认为80年代的审美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间没有太大关系。中国80年代强调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告别原来的工具论、庸俗社会学的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的本质是审美。而西方学者的审美意识形态更强调审美本身也是意识形态。两者不仅没有彻底融合,反而呈现拉远的关系。

 

此外,有同学表示“文学艺术的思想实验导向的是一种矛盾,科学的思想实验导向一种结论,所以能否将文学艺术的思想实验由小说作者转向读者论,从而促使思想实验获得再生”,陶东风教授认为自然科学的实验者是研究员,文学作品的实验者是作家,文学作品接受批评也是一种实验,可以选择的角度是丰富的,但当人们设定了一种条件、一个角度去分析时,其他实验方式就被排除掉了,此时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实验中。

关于同学提出的“文学作为一种思想实验,实验的边界在哪里”,陶东风教授认为任何实验都具备有伦理责任,反而作为思想实验在文学之外会产生什么是难以直接下定义的。实验本身是宽容的,在文学领域中,思想实验的边界是比较自由的,可以自由地在文本世界里构思各种形式的内容,探索人性等一系列内容。

 

讲座最后,徐晓军教授、赵丽瑾教授、杨光祖教授分别作了总结发言,感谢陶东风教授对同学们的扎实授课,今天的内容对于同学们未来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可选的方向,开掘了学生在文艺作品及思想实验角度分析的脑域。希望陶东风教授有机会能够多多给学生们做讲座分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供稿:王慧敏    供图:李昕阳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