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讲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建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9-22

   9月1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军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叙事伦理与作者的地位问题》的讲座,讲座由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光祖教授主持,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任志明教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天豪副教授参加讲座活动。

 

李建军教授认为艺术与文学不同于哲学或其他抽象内容,都是用来表达情感,表达态度的。自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理论兴起,文学研究被划分的更加细致,如客观主义的文本分析、以读者为核心的阐释理论等等,倡导我们在做研究时应当摆脱绝对客观主义倾向以及阐释过程中的绝对主观主义倾向。作为作者的精神产物,作品与作者是密不可分的产物。读者在理解和感受作品时应当先与作者进行交流,而后各个主体在作品中交汇,读懂作品中的“善”“爱”“自由”“尊严”“尊重”。

后,李建军教授主要从文学、小说的角度切入,举例了柴可夫斯基《战争与和平》、雨果的《九三年》以及影响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几本著作——从《怎么办》《牛虻》到《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循序渐进的让我们理解一位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拥有自觉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责任。而后,借用雨果的“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论证人道主义叙事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讲座交流环节有同学提出文学作品的好坏评判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作家明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您还在进行批判。李建军教授认为奖项设置是综合考虑的,结合时局,以及评选者的喜好等等因素。而当一个作家建构起自己信仰,拥有自己的思想,对人物设身处地的体恤和怜悯,站在人民的立场展示历史,并具备有写作的伦理精神时才可能够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

 

对于教授在讲座过程中所说,要根据常识和经验来判断大家的理论,有同学表示“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常识和经验,以及对很多作品中虚假形象的感知,我们为什么缺失了这些常识、共识?”李建军教授认为,这主要来自于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影视剧改编,为了追求冲突、有故事的情节,将人们的感觉建立在争吵,喊叫等粗俗的行为表现上。编剧们似乎已经不会表现正常的生活,平凡的日常,用一些极端的、反人性的、缺乏诗意的疯狂表现来架构影视作品,这就导致很多人的感觉系统被破坏。

 

李建军教授还对同学提出的如何看待历史叙事伦理与文学的叙事伦理的区别以及历史叙事对读者应该负怎样的伦理责任”问题进行回答。他认为首先历史与文学的出发点不同,文学中的小说是贴近经验、生活现实的想象的虚构,而历史一开始就是客观事实、客观资料,有时会有一些评价的需求,也会尽量两方资料都罗列进去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历史的叙事和描写都达到了很高的境地,正是由于他在还原事实真相时既有材料也有实际的考察构建了复杂而丰富的、非单面的人物形象,这种对事实的亲近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讲座最后,杨天豪副教授、杨光祖教授分别作了总结发言,感谢李建军教授的精彩分享,今天的内容同学们理解作品与读者阐释的中间环节增加了新的视角让同学们在之后选择进行文学影视改编时,能够重视伦理责任,提升道德修养。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仔细体味作品中的宽恕与爱,在未来的专业实践中努力应用,快速成长。

供稿:王慧敏   供图: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