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下午,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理事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副理事长,甘肃省民族宗教类重大选题出版物审读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通讯评委,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带头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主持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处长、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朱杰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了题为《跨媒介叙事理论视阈下的史诗江格尔研究》的学术讲座,传媒学院杨华副院长致辞,石培龙老师和芦珊老师主持讲座,2021级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在线聆听了朱杰教授的学术分享并与朱杰教授进行互动交流。
讲座重点围绕“跨媒介叙事下史诗文化的传播路径”展开。朱杰教授首先对中国史诗代表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和各大学者观点进行了脉络梳理与总结。他指出,媒介变迁是史诗江格尔由少数民族史诗走向完全意义上中华民族史诗的根本原因,也是扩大、加深史诗对外传播、交流的助推器。接着朱杰教授从媒介变迁的四个维度:口语叙事、印刷叙事、声景叙事、电子叙事展开探讨,就其每一个维度下史诗江格尔的传播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史诗江格尔的口语传播方式在传播主体和媒介二者身份上具有同一性,相比起其他媒介,避免了信息的损耗,使受众的感知效果和互动性反馈远超其他媒介。就电子叙事而言,不同于口传和印刷媒介的线性叙事,它是利用视觉传播规律、基于数字媒介技术的史诗江格尔,相比附载于其他媒介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
最后,朱杰教授对江格尔跨媒介叙事的进路进行了展望。当下VR、AR等场景科技已然出现,同时囊括在这些技术之上构建出来的元宇宙虚拟世界。江格尔基于上述技术的跨媒介传播虽尚未实现,但史诗与科技结合所碰撞出的“化学反应”却可以预见。借助VR技术、元宇宙场景,受众可以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实现对江格尔的多感官协同感知以达到与江格尔故事世界浑然一体的沉浸状态,将首次实现对于江格尔文本世界的深度参与。与此同时他呼吁从事传媒研究、实践的学者应对经典历史文本给与更多的关注,借助新技术将其发扬光大,传承延续,这是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使命。
讲座结束后,石培龙老师就传媒学子对于文化类题材短片的创作该如何寻找题材与灵感,与朱杰教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朱教授认为,一方面需要将目标文本研究透彻,另一方面结合故事本身的视角进行创作。 芦珊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朱教授的分享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做学术研究的思路。此次讲座以扎实的内容、详尽的分析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促进了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