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上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21-2022年度学术成果推优活动暨第十五届“学会奖”评审会终评阶段在京举行,13位评委先后对进入复评的调研报告、专业教材、学术著作、影视评论、学术论文进行了认真评议,最终公布入围名单。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年度学术成果推优活动迄今为止已举办十四届。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凭借论文《从“文以载道”到“影以载道”——“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影视文学实践》(发表在2022年第3期《当代作家评论》)进入学术论文的终评,副院长赵丽瑾教授凭借论文《戳破“饭圈”幻象》(发表在2021年5月15日《光明日报》)进入影视评论的终评,以及朱怡璇副教授凭借著作《镜像中的身体言说:中国电视剧身体文化研究(1990-2020)》(2022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进入学术专著的终评。终评名次将于2022年11月18-21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年会仪式上正式揭晓,并同时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公众号公布。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创建于1983年,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的、中国影视高等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一级学会。学会由来自全国高等院校从事广播、电影、电视、纪录片、播音主持、动画动漫、数字艺术、网络文艺、视听新媒体等领域教学、科研、创作工作的专家、学者组成。目前会员注册人数超过2700人。截至2021年学会已举办二十一届年会、十四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十四届“学会奖”(含三届成果推优活动)、九届“学院奖”(含三届作品推优活动)、四届“学人奖”和多场学术研讨会、师资培训班等,为中国影视教育和影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兆寿
甘肃凉州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当代文艺评论》主编。著有《荒原问道》《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西行悟道》《文学的扎撒》等著作近40部,获“全国畅销书奖”等20多项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影视的文学改编与文献整理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敦煌与河西走廊影视传播与产业转化研究”,其它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
赵丽瑾
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电影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本科“一流课程”《影视批评》负责人。在《现代传播》《电影艺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表演、体制、观众: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成果多次获奖。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主持多个教学改革项目。担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视频艺术委员会理事、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主任,参与甘肃省委宣传部电影审查、甘肃省广电局视听作品审查等工作。曾受邀担任第22、23、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朱怡璇
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甘肃省电影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研究、青年文化研究、新媒体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其它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光明日报》《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文艺评论多篇。担任第25届、第2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评选单元”专家评委,曾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科研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