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讲堂 |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为我院师生作线上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13

11月23日上午,应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邀请,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小说的现实·小说的虚构”的线上学术报告。报告会由传媒学院芦珊副教授主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及学校部分师生在线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中,李浩教授从小说的文学理解以及文学偏好入手,向同学们解释了小说中现实性与现实感的具体差异,以及一部小说从作家和读者的不同路径切入,从而得到的双重视角。而这一双重视角的不同和存在,触发了同学们以往理解小说创作的单一视角,矫正可能会带有的局部性以及偏缪性的判断,从而起到纠偏局部深刻和片面正确的思考。随后,李浩教授通过解释“小说为何必须遵守现实主义”从而为同学们介绍了小说创作者具有的三种身份:“小说家”、“教育家”以及“魔法师”。李浩教授解释到,尤其是“魔法师”的身份,让小说创作者将现实与虚拟联系在一起,小说本身虚构但创造了一种真实。作用于读者,可以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感同身受”与“身临其境”的效果。随后,李浩教授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四根火柴意象以及《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生动具体地为同学们阐释了小说创作中真实性与虚拟性的天平应该如何把握,并提出小说的内在逻辑结构考验着作家的创造能力,小说创造者需要做到“只有读者想不到,没有作家想不到”的原则。 


报告会后,同学们热情高涨,与李浩教授深入探讨了应试过程中如何呈现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小说与散文的具体区别在何处等问题。李浩教授一一作答并提出,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与结构,好的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处境、游戏性和趣味性。李浩教授勉励传院学子应当多读多写、理解小说作品中的波澜设计、注重散文的现实理解性、注重“写境”与小说的虚构性,看重文学写作过程中的“造假”。最后芦珊副教授作了简短的总结,并感谢李浩教授精彩的讲座让同学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文学创作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