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六艺大讲堂 | 北师大周星教授为我院师生做线上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1-11-20

2021年11月7日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开展线上学术报告《主流价值透视:2021中国电影起伏变化》。报告由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张浩教授主持,学院师生三百余人聆听报告。

报告中,周星教授首先提出“凸显价值观对艺术的影响”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随后,他又举出“赵立新微博疑似质疑历史的真实性”,“孟晚舟在回国飞机上写下《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的文章”等事例,简明扼要地论证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领导息息相关。因此,他认为绝不能离开时代和国情单纯地谈论电影艺术和创作景观。

周星教授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梳理,党在引导电影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从主旋律到主流电影,再到新主流电影,这一变化的过程是中国社会对于电影主流价值观的更加理性而富有情感感召力的体现,是中国社会在文化管控和激发人们艺术创造,以及迎合大众身心需要,并且得到理论家们更多认可的折射,是中国电影现在和将来更好发展趋势的一种独特景观。他同时还指出,人们对于影视创作对象的真正尊崇和坚守,必然会融合个体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投射到艺术手法和表现中,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影视作品。艺术的繁荣性也由此产生。 

此外,周星教授还表示,包括价值观和精神趣味在内的大众审美,是依托于情感感知的,是超越技能和技巧而存在的。通过对2021年中国电影起伏变化呈现出的“马鞍形”状态分析,以及对2021年中国电影代表性作品的独特认知和讲解,周星教授指出并强调,社会的安全性和安定性对于电影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再次证明中国的时代政治和党的领导是使电影人不断激发创作热情,推进电影生产力大发展,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得到减弱的最根本力量源泉。最后,周星教授总结道,在对电影发展高潮的渴望之中,还要认识到中国电影的许多不足。比如说如何避免主流形态电影裹足不前而自我满足,如何激励更多个人性的艺术创作,如何激励艺术风格多样性,如何激励诗意性本土青年创作,如何深入表现现实生活等等。

周星教授的学术讲座为学院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引导了新的学习思路,丰富了专业知识。在同学们的赞叹中,报告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