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长征出发地,快来解锁于都新的故事集!

发布时间:2021-08-12

江西于都

2021.7.25


红岩贡江渡,从此是长征。

国运开天阔,花朝照水明。

云横葱岭秀,日出海波平。

远渚鸿飞起,沙心识旧声。


于都县是传媒学院重走长征路“突围征程”接力实践团的首发地,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实践队员们认真探索红军长征的历史故事,通过访谈、视频、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实践成果。其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参观之行更是给实践队员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队员们在文物馆藏中探寻当年的历史,从一件件革命旧物中解读感人至深的长征故事。


黄华是带领实践团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讲解员,实践队员们跟随她的脚步打开红军长征征程的大门。



“我想把您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黄华原本是乡镇的公务员,后来执意应聘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为更多的人讲述长征故事,被黄华视为责任,她说,“因为我是红军的后代。”



黄华的太爷爷正是一名老红军战士,名叫黄润发,当年追随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时,已过而立。黄润发本是个农民,红军给他分了地,妻子已身怀六甲,他本想守着这简单的幸福。但蒋介石对苏区的“围剿”,打破了黄润发平静的生活。他报名参加红军,他要拿起枪,捍卫自己的土地和幸福。黄润发参加红军不久,就开始了长征,跨过了于都河的他,再没有回来,牺牲在长征的路上,而他的家人们直到解放战争之后才知道他牺牲的消息。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于都河纪念展馆中聚集着众多游客,一位身穿红军服的小小讲解员正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述红军夜渡于都河的故事。黄华说,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像纪昱铭这样的志愿者有几十多人,他们都被叫做小红星讲解员,最小的讲解员年龄只有五岁。



于都是红色革命老区,曾有68519人参加红军,在长征途中很多人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后代从小深受红色家庭文化的影响,对长征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于都人民将这种革命精神和长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铭记历史,感恩先辈们的功绩。


一双草鞋,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展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有独属于它的意义和价值,参观过程中,很多游客都会在几双“绣球草鞋”前驻足,透过那扇玻璃窗,仿佛能看到当年那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红军长征时,满腔革命热血的青年谢志坚为了实现心中抱负,义无反顾地跟随中央红军开始漫漫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当队伍到达于都河准备渡江时,一个身挑箩筐着红衫的姑娘出现在战士们面前,她原来是红军战士谢志坚的未婚妻子。她听说志坚要走的消息,连夜做好了一箩筐的食物,还赶制了几双制作精美的草鞋,只为让它们陪伴志坚走完这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或许爱是最好的护身符,志坚穿上春秀做的草鞋,挺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恶战,最终胜利归来。可当他回到于都找寻他心心念念的恋人时,才发现春秀在和国民党军斗争时就已壮烈牺牲,他来到春秀墓前嚎啕大哭,从此这双草鞋也成为了谢老一生的牵挂。



20世纪80年代,谢志坚把自己珍藏的草鞋捐给了长征出发纪念馆,为了纪念春秀,他特意在草鞋上绑上了一双绣球。


“80双草鞋摆成的中国地图”


纪念馆内有一面用80双草鞋摆成的中国地图,是来访游客的必看景点之一。草鞋象征着中国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不易,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就是穿着草鞋涉险滩、翻雪山、过草地,一路走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讲解员介绍,草鞋耐穿、结实而且还可以反复使用,一面磨损了还可以反过来穿另一面。草鞋帮助红军解决了行路的一大难题,如果没有草鞋,大量战士们在长途跋涉中由于缺少物资只得赤脚而行。



红军草鞋不是一件一般的个人物品,而是和红军战士的生命和鲜血以及红军队伍的战斗胜利休戚相关的。“红军草鞋”是红军长征历史的象征,是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见证,同样也传递了中华民族伟大的长征精神。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周恩来总理曾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于都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6万多于都人奔赴长征浴血奋战,全城30万于都人民帮助红军主力进行秘密转移,没有一个人向国民党军队透露,大家竭尽所能在于都河上架起浮桥,最终红军顺利跨过“长征第一渡”。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红军和苏区人民、于都人民是一体的,可以说是钢板一块。



如今,于都河静静流淌着,于都人民在河畔休憩娱乐,已不见当年的硝烟和战争,但是那段峥嵘岁月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