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张燕教授应邀为传媒学院师生开展题为《后海角时代台湾新锐电影景观》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赵丽瑾教授主持,学院近200名师生聆听。
讲座重点围绕2008年至2020年台湾新锐电影进行深度解读,主要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电影发展概况、“后海角时代”的产业现状、台湾新锐电影创作景观及其影响等内容。
张教授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电影呈现艺术创作提升、工业萎缩的基本样态。在艺术创作方面,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等一批电影人以自由的艺术探索冲击世界影坛。但在电影工业方面,影片生产面临数量锐减、制片创作停滞、市场发行困难、影院上映艰难、观众人数锐减、票房市场萎靡不振等问题。
2008年《海角七号》的上映标志着台湾电影的复兴,它的票房一度佳绩频报,一定程度上撬动了美国电影垄断的市场格局,台湾电影经历了间歇性上扬后又重新面临衰退的困境。在此期间,一股年轻力量成为台湾电影市场主力,形成了新锐电影创作景观。
“后海角时期”的新锐导演们以在地性文化表达和本土化经验书写为核心,自觉融合类型化、视觉奇观化、明星演出等商业创作,聚焦台湾风光、历史情节等“社会内的庶民生活想象”进行银幕创作,力图探寻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之路。台湾新锐电影回溯历史、描摹现实、探索类型电影的创作方式,在纪录创作影片中有了新的成果,对台湾电影市场产生深刻影响。
最后,张教授提出对台湾电影新的思考,针对台湾市场小、创作焦虑凸显、两地合拍片的探索推进等现实问题开展进一步探讨。